索引号 | 11610400687993722F/2022-00055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发布机构 |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公开日期 | 2022-01-20 | 有效性 | |
主题词 |
各市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现将《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31日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主要目标、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未来五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扎实推进全市人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人社系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省人社厅的有力指导下,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突出稳就业、抓社保、强人才、促和谐、助脱贫、优服务、防风险、保稳定等重点,如期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全市人社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获得提升。5年来,全市就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9%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始终保持在80万人以上,稳就业工作在全省保持第一方阵。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07.46万人、35.73万人、5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月均分别达到2861元、135.5元、1530元,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月最低标准分别达到2717元、1959元、1476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着提高。
——人社治理体系不断得到强化。5年来,不断集聚人社政策合力,先后出台了全市稳就业“26+13”条政策,推动高规格成立了全市稳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全市4279户企业减免降缓返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费11.24亿元。全面治欠清欠,建立了“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统筹、行业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治欠清欠工作新机制,探索建立了线上线下调解相融合的“咸阳模式”,受到了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肯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3%,为1.6万多名农民工追讨工资1.52亿元,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被中、省、市评为“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取得突出成绩单位”、“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省清欠保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示范单位”、“全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改革举措逐步显现效果。5年来,坚定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副高级以上技术人才占比达到10.1%;全市技能人才总量28万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比达到18.6%。建成咸阳师范学院等15个市级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和咸阳职院、步长制药等32个市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各类人才1万余人,圆满完成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取消了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梳理市级人社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一网通办”事项90项,开通72项网上经办事项,市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平台推送的54个服务事项,已有44项实现网上通办。
——经办服务能力稳步提升。5年来,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生就业促进计划,全市9.6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达92.57%,创业担保贷款规模保持在78亿元以上,帮助2.5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014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建立了“咸阳人社”微信公众号、咸阳人社APP、网上经办大厅、自助服务一体机“六位一体”的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全市制发社会保障卡436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率达到20%,社保卡制卡实现“立等可取”。
——就业扶贫在创新中走向深化。5年来,全面落实就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咸泰对口劳务协作,积极探索建立就业扶贫长效机制,全市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6.7万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1241人,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218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711人,农村防疫、护林等公益岗位兜底安置贫困人员10316人,全市11.3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坚持把技能培训贯穿就业创业全过程,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4万余人,连续5年积极对接中银商务有限公司,定向招收531名咸阳籍贫困家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中银商务集团就业,月薪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了“1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我市“四个三”“四增四创”就业扶贫工作方法得到全省推广。
——党的全面建设在从严中加强。5年来,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总揽,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以案促改”,突出政治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提升党组班子领导能力,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充分运用“三项机制”,稳妥推进职务职级并行,切实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机关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法治人社建设,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违规收送礼金、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非法利益、“结干亲”排查等专项整治,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尽责的人社干部队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专栏1 咸阳市“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基数 | “十三五”目标 | 2020年完成数 |
一 | 就业 | ||||
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6.2 | [30] | [20.73] |
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3.1 | ≤4.2 | ≤3.38 |
二 | 社会保障 | ||||
3 | (1)城镇企业职工 | 万人 | 51.66 | 53 | 67.4 |
4 | (2)城乡居民 | 万人 | 249.07 | 249.1 | 220 |
5 |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39.21 | 43 | 40.63 |
6 |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49.9 | 52.8 | 53.5 |
三 | 人才 | ||||
7 | 专业技术人才数量 | 万人 | 26.3 | 32 | 24 |
8 | 技能人才数量 | 万人 | 20.3 | 23 | 28 |
9 |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 | 1:3:6 | 1:4:5 | 1:4:7 |
四 | 劳动关系 | ||||
10 |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 | 94 | 96 | 96 |
11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 | 97 | 90 | 93 |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下,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全市人社系统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在深刻把握咸阳市情的基础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自觉把推动全市人社事业发展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放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省人社工作总体要求中去谋划,找准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分析研判发展形势,找准全市人社工作的时代坐标和发力方向。
从国家战略全局看,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下,在复杂国际形势影响下,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民生与社会保障事业提出更高要求,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加强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将变得更加重要,“服务型人社”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给人社事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从省市发展路径看,“十四五”时期,全省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优势显着,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市正处在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大部署的战略期,但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有欠账,仍是基本市情,人社部门需要集中更优的政策措施,助力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带动更多就业,促进收入增长,带动消费繁荣。
从事业新的定位看,“十四五”时期,全市民生福祉要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人社部门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发展定位,围绕“助力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强化社保支撑、稳定发展,突出市场调控配置人才,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效能,和谐劳动关系、保持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成果,拓展基础建设,优化服务”的人社工作方略,于变局中开新局,凝心聚力、追赶超越,推动全市国民经济高质量、社会事业上水平。
在看到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保持头脑清醒,精准认清和把握全市人社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个别行业及群体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新技术对就业结构性影响逐步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了社保扩面征缴难度,人口老龄化加剧了社保可持续运行的压力;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素质难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新业态劳动用工政策供给和管理相对滞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劳动关系风险隐患进一步显现;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社保待遇不够平衡;信息化发展对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市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就业优先、人才优先、创业引领、保障有力、项目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聚焦“增量提质”,聚力全市人社“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增加保障数量、提高保障质量,增加项目数量、提高项目质量”的“五增五提”目标,围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全力推进大众创业”“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全面建强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提高三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改革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快咸阳‘数字人社’建设步伐”“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0项重点任务,务实担当,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人社新力量。
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完善和发挥党组领导全市人社事业发展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把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带领全市人社系统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人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人社工作追赶超越的坚定追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和更高水平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让一切工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坚持把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最大驱动,集中人社政策优势,综合施策、靶向发力,助推民生产业做大做强,反哺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坚持依法深化改革。坚持法治理念,健全法治体系,落实依法行政“三项制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行动保障全市人社各领域改革得到强力推进。坚持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加快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序流动。
——坚持树牢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系统性思维,把握人社工作在发展全局中的定位,把工作的着力点、侧重点纳入全局整体布局推进。强化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民生、党的建设领域重大风险,切实做到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落实全方位推进新时代咸阳追赶超越战略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实现劳有宜业、才有优用、技有专长、劳有应得、老有颐养,促进全市人社事业迈向更高台阶。
——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市就业总量突破240万人。产业领域就业224万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10%、40%、50%),社会事业领域就业16万人;市域内就业190万人以上,市外转移输出就业控制在50万人以内。
——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5年新增技术人才11万人以上,总量达到35万人以上,高、中、初占比优化到10%、40%、50%;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以上,总量超过40万人,高、中、初占比优化到30%、50%、20%。
——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5年就业培训8万人以上,创业培训2.5万人以上,培训后就业创业成功率分别达到60%和40%以上;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全市技术人才至少接受1次继续教育。5年培训技能人才20万人次以上,高级以上技能人才超过12万人次。
——增加保障数量,提高保障质量。“十四五”期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新增企业做到全部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9%,保障水平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每年增加1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每年增加600元以上,工资性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好劳动者权益,确保劳有所得、农民工工资基本不拖欠,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9%以上。维护好市场主体权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
——增加项目数量,提高项目质量。“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四大平台、六大项目”。按区域化布局,在主城区建设西部(咸阳)青年创业园—创业平台、西部(咸阳)人力资源产业园—产业平台、就业和社保便民大厦—服务平台、数字人社—智力平台“四大平台”;统筹指导、支持南部和北部县市,按两大区域各建设1个人力资源市场、1个创业孵化中心、1个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统称为“六大项目”。
专栏2 咸阳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5年目标 | 属性 |
一 | 就业创业 | |||
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25〕 | 预期性 |
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3 | 约束性 |
3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 | 预期性 |
4 |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 | 万人次 | 〔20〕 | 预期性 |
5 |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 | 万人次 | 〔5〕 | 预期性 |
二 | 社会保障 | |||
6 |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318.6〕 | 预期性 |
(1)城镇企业职工 | 万人 | 〔80〕 | 预期性 | |
(2)城乡居民 | 万人 | 〔218〕 | 预期性 | |
(3)机关事业单位 | 万人 | 〔20.6〕 | 预期性 | |
7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9 | 约束性 |
8 |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37 | 约束性 |
9 |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55.5 | 约束性 |
三 | 人才工作 | |||
10 | 专业技术人才数量 | 万人 | 〔35〕 | 预期性 |
11 | 技能人才数量 | 万人 | 〔40〕 | 预期性 |
12 |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万人 | 〔1:4:5〕 | 预期性 |
四 | 劳动关系 | |||
13 |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 | 〔65〕 | 预期性 |
14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 | 〔95〕 | 预期性 |
15 | 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 | % | 〔99〕 | 预期性 |
五 | 公共服务 | |||
16 |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 | 万人 | >〔490〕 | 预期性 |
17 | 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 | 〔50〕 | 预期性 |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
第二章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发挥市场带动就业作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营造创业新环境,推动创业带就业。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第一节 坚定推进就业优先
始终把稳就业工作摆在头等民生工程的重要位置,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按照中省市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调整政策,不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提升城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统筹用好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等促就业资金,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市县两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夯实资金保障基础。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扩大就业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经济和就业联动,鼓励传统行业以跨界融合、业态创新等方式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用工需求,积极做好劳动力的开发与储备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创造更多居家灵活就业机会。推动非全日制劳动者较为集中的保洁绿化、批发零售、建筑装修等行业提质扩容。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第三节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再就业
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妇女、大龄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持续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大招录招聘力度,扩大就业见习规模,落实一次性求职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及时兑现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两失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优化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创业、社保转移接续和劳动维权等服务。
专栏3 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1.青年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帮扶,实现毕业一年内就业服务跟踪全覆盖;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积极实施就业见习扶持政策,每年开发不少于4800个见习岗位;落实创业促就业政策,建立青年创业跟踪服务机制,提升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2.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行动。严格执行中省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按需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十四五期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亿元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园区和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引导支持在外务工、经商等人员返乡创业。 3.就业统计基础提升行动。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统计制度。加强就业大数据分析,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灵活就业等重点群体流动就业状况和市场招聘需求变化跟踪。 4.创业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扩大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争创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提升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服务质量。 5.就业创业示范创建行动。开展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选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典型。 |
第四节 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返乡创业服务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创业担保贷款基金代偿机制,着力防范创业风险。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政府贴息等资金。强化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市级、县(市区)、镇(办)、社区(村)四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创业、就业指导专家等服务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创业培训、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创业推进和指导活动。
第五节 全面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坚持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实施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坚持职业培训与企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数字经济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企业职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职业资格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鼓励引导企业职工人人持证。鼓励企业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在线学习等培训,支持企业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坚持就业导向,持续加强农民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培训后实现就业比率不低于30%。优化培训模式,动员组织技工院校开展校县、校企、校校(技校和高校)合作培训,规范和加强培训机构管理,支持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搭建新职业数字资源培训线上服务平台。健全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培训补贴标准与培训成本、培训就业率和职业水平联动,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
专栏4 职业培训专项行动
1.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 2.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行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备案50家左右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培养技能劳动者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万人。 3.职业培训机构培优行动。健全完善培训机构设立标准,分级分类规范管理,培育20家左右优质职业培训机构。 |
第六节 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
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新一代乡村企业家培育行动,支持创业能人进园区、办企业,或到村“两委”任职,带动村民就业创新。发挥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作用,发展壮大社区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打造县域特色品牌吸引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完善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政策,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加快农民工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民工综合信息平台。提高农民工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农民工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工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专栏5 农民工市民化行动
农民工市民化行动。制定咸阳市“十四五”时期农民工工作政策文件,以分层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维护农民工权益,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强化精准服务,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
第七节 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围绕贯彻人社部等5部委《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全市“十四五”社会事业重大基础建设规划,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依托咸阳高新区产业集群,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投资运营的理念和思路,建设西部(咸阳)人力资源产业园,搭建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平台,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领衔,做大做强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支撑咸阳产业中高端、经济中高速、发展高质量,更好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实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大力引入知名人力资源企业,鼓励市内优秀企业外出开拓发展。拓展人力资源培训工程,探索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鼓励人力资源机构建立测评项目。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发布和市场统计制度,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组织开展诚信服务主题创建活动,选树一批诚信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典型。持续开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专栏6 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1.西部(咸阳)人力资源产业园。计划投资15亿元,在咸阳高新区,建设西部(咸阳)人力资源产业园,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占地3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占地7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项目建成后,将培育更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十四五”末,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20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亿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数4000人以上。 2.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重点培育5家省级诚信服务示范企业。 3.人力资源培训工程。探索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才测评项目。 4.“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大力引入知名人力资源企业,鼓励市内优秀企业外出开拓发展。 |
第八节 加强失业风险预警、分析和调控
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失业源头进行调控,进一步减少失业存量,缩短失业周期。健全企业裁减人员报告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完善失业保险预警和失业监测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调控失业的应急反应能力。积极研究和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方法措施。重视社会保险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社会保障和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第三章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按照中、省统一部署,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衔接,稳妥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配合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完善职业年金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范围,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并落实以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障体系刚性覆盖,完善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体系。推进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加强工伤康复工作。推动落实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面实现统收统支目标。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专栏7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支持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公共服务平台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探索建立适合新业态企业用工特点的职业伤害保障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险,使遭受重大伤害的人员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保障。 |
第二节 扩大全民参保覆盖范围
持续推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实现新增市场主体全部参保。突出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未参保居民等重点群体,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登记补充完善,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动态、精准锁定未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分类施策,精准扩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实现工伤保险政策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
第三节 不断推进待遇正常调整落实
推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调整,稳步提升全市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落实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月人均达到180元。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建立失业保险待遇标准科学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职工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工伤待遇调整机制,保障工伤职工待遇水平稳步增长。
第四节 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积极推进基金监督的主体、内容、手段扩容增量,提质增效,加强基金监督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构建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和制防、技防、人防“三道防线”为内容的基金监督框架格局。依托“数字人社”,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定期对社保信息比对分析,防范基金风险。坚持完善政策制度与加强风险警示教育相结合,落实信息纰露和要情报告制度,开展“双随机”方式的现场监督检查,全力确保基金安全运行,防控风险要情发生。构建违法违规惩戒机制,严厉打击社保犯罪,推动年金基金规范健康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目标。
第五节 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
实施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提升工程,配合建设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以实体窗口、互联网平台、电话咨询、自助查询等多种方式为服务手段,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全网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务,提高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经办、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推行综合柜员制,实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的有机衔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加快推进社保卡应用,完善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功能,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清单和业务流程,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严格执行社会保险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积极做好社保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保障社保数据安全。
第四章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一节 支持技术人才创新发展
健全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支持、发挥作用、激励保障、联系服务工作机制,加快培养集聚一批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落实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管理制度,确保职业资格制度科学规范运行。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完善长期稳定培养支持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以及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技术攻关,高质量建设一批咸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国内“双一流”高校设立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技术人才专业化核心能力。做好省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表彰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十四五”期末,全市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以上,高、中、初级技术人才比例为1:4:5,5年新增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5万人。
专栏8 专业技术人才系列支持计划
1.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推荐新设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力争每年实施一次博士后资助项目。 2.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接受教育覆盖面达到90%以上,每年举办1期高级研修班。 3.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计划。新设1家省级继续教育基地,从事继续教育课程研发和培训。 4.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组织专家服务活动项目3个左右,引导专家深入基层一线,解决急需关键技术难题。 |
第二节 提升技能人才职业能力
实施“技能咸阳”行动,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和“梦桃精神”,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新建一批省级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扩大省、市级大师工作室数量和规模,完善标准化技能提升补贴体系,大规模开展技能提升培训,5年培训技能人才20万人次以上。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力度,营造培养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协作。深化“首席技师”和“技工旗手”评选,5年内重点培养100名左右优秀高技能人才。定期举办咸阳市职业技能大赛、全市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专项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市区县普遍开展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0%。
专栏9 “技能咸阳”行动
1.技工教育强基培优工程。完善技工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建设1个标准化技工院校,培养1万名以上高质量技校毕业生。 2.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10个,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10个。评选咸阳“首席技师”100名。 3.咸阳技工品牌培育行动。鼓励支持技工院校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和急需紧缺专业,打造咸阳制造、咸阳家政、咸阳小吃、咸阳非遗传人“4+X”咸阳技工品牌。 4.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示范行动。加强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建设20家技能人才工作示范单位,引领带动全面落实技能人才政策。 5.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计划。举办咸阳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推进重点行业和各市县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建设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实训基地2个,加大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专项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奖励力度,推进以赛促训、以赛育才。 |
第三节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市场化方式的人才认定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职称管理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评价制度,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进建立职称评、聘分离新机制,完善职称分类评价体系和标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节 释放人才集聚活力
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紧盯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大力开展为重点项目和产业赴外引才活动,办好高端人才招聘季,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组织咸阳地区重点单位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和重点城市开展线上招聘及线下巡回招聘宣讲推介等活动,支持吸引更多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来咸创新创业,组织全市事业单位赴重点高等院校巡回招聘活动,实施落户人才资金扶持政策,为来咸落户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政府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第五节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
围绕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符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建立人事管理权责清单。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公开招聘、岗位管理和交流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实行岗位设置编制总量控制及动态管理,完善事业单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更加灵活、开放的用人自主权,破除社会事业发展人才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支持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有效流动。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创新创业并取得合法报酬。助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按规定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办企业。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培训机制。
第六节 加强表彰奖励工作
执行中省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对全市营商环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兴咸人才”计划的支持力度。配合做好定期开展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表彰,以及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的及时性表彰工作。进一步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和创建示范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正向激励措施,落实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获得者相关待遇规定和生活困难表彰奖励获得者帮扶办法,配合推进全省表彰奖励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表彰奖励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第一节 深化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
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将工资分配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形式。
第二节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推进企业建立健全市场化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进一步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
专栏10 企业薪酬指引计划
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建立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数据库,发布劳动力市场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形成公开发布、定向反馈与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提供参考。 |
第三节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对基层、艰苦地区和特殊行业的倾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提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第四节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建立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城镇职工薪酬合理增长,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小微创业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聚焦低收入群体,落实落细就业帮扶、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居民和就业困难群体收入,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发挥社会保险制度效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章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突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完善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坚持劳动关系矛盾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一节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扎实推进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治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依法加强监管。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企业实行合同劳动制度的监督、指导、服务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
专栏11 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
和谐劳动关系计划。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培育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服务新注册企业规范用工。 |
第二节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依法履行劳动保障监察职责,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规范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依法查处劳动违法案件,全面落实劳动监察执法“两网化”、“双随机、一公开”、“欠薪预警”等信息化工作,坚持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社会公布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第三节 统筹协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按照“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统筹、行业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治欠清欠工作机制,持续推进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各项制度,巩固提升根治欠薪工作成效。坚持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制度,强化联合执法,依法依规严惩欠薪行为,依法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进一步净化用工市场秩序,形成制度健全、监管有效、惩处有力的工作格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实施分级分类培训。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积极推广“陕西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系统应用,完善监控预警功能,提升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能力,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第四节 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深化“互联网+调解仲裁”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建立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大调解仲裁衔接、线上线下服务结合力度,不断优化案件处理流程,提高办案质效。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和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加强调解、仲裁与诉讼衔接,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建强基层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加强调解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当事人能力。确保仲裁结案率95%以上,调解成功率65%以上。
专栏12 仲裁院服务重点企业计划
仲裁院服务重点企业计划。选派专职仲裁员定向联系服务重点企业、争议多发企业,提供劳动争议预防咨询,超前排查争议隐患,实现对争议案件的源头预防和超前化解。 |
第七章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更可持续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全市人社基础设施重大建设为抓手,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效能。加快推进主城区就业和社保便民服务大厦以及南北部“六大项目”人社重大基础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为城乡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均等化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加快推进咸阳“数字人社”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应用,促进与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全市人社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应上尽上”,努力实现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目标。逐步建成全网安全监测系统,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配合做好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信息化工程(金保工程三期)建设。
专栏13 就业和社保便民服务大厦项目建设
咸阳市就业和社保便民服务大厦。筹划在渭阳西路原市技工学校旧址,建设咸阳市就业和社保便民大厦,作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占地5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将城区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技能提升培训、劳动监察维权、“数字人社”服务平台等12个人社公共服务机构整合融入,实现人社服务事项“一门、一次、一网”的目标。 |
专栏14 咸阳“数字人社”项目建设
咸阳“数字人社”。整合全市人社网络服务资源与数据,建设咸阳“数字人社”大平台。主要包括:数据服务平台、一体化服务平台、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系统、职业技能人才服务系统、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系统、工伤失业服务系统、社保卡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协同办公系统、 数字智能应用等功能模块。项目计划总投资1300万元,实现人社服务事项线上办理。 1.构建一体化在线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体系。积极对接打通省市两级联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平台,推动人社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应上尽上”,实行人社全部业务“一网通办”“打包快办”“异地协办”,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衔接有序、安全高效、风险可控。配合做好面向群众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2.深化大数据应用。健全数据归集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袋、人员画像等大数据应用,加强人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3.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实现人社“全业务用卡”,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常住人口数的95%,其中50%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 |
1.构建一体化在线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体系。积极对接打通省市两级联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平台,推动人社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应上尽上”,实行人社全部业务“一网通办”“打包快办”“异地协办”,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衔接有序、安全高效、风险可控。配合做好面向群众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2.深化大数据应用。健全数据归集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袋、人员画像等大数据应用,加强人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3.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建设。实现人社“全业务用卡”,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常住人口数的95%,其中50%签发电子社会保障卡。
专栏15 南、北部市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项目建设
1.人力资源市场。筹划建设南、北部市县人力资源市场,辐射我市南部、北部市县,主要为大学生就业、全民创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流动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创业孵化示范中心。筹划建设南、北部市县创业孵化示范中心,辐射我市南部、北部市县,主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培育、创业项目策划、创业指导帮扶等服务。 3.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筹划建设南部、北部市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辐射我市南部、北部市县,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等人才培育工作。 |
专栏16 全市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1.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应用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以就业状态变化为主线,串联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业务,打造纵向省市县贯通,横向多部门互联的常态化用工供需对接平台,建成统一的服务平台、数据平台、分析平台、工作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以及市场主体提供精准动态服务。 2.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网上服务平台建设,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 3.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运用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管理+系统,做好与省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运行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一点存档、多点服务”。 4.全省统一的人事考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考场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人事考试”,积极构建人事考试综合服务平台。 |
第二节 持续深化系统行风建设
把行风建设融入履职尽责全过程,平等对待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推广告知承诺制,推动人社领域各项政策“看得懂、算得清”,确保人社各项公共服务“最先一公里”接地气、“最后一公里”有温度。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培树“人社知识通”,对窗口单位经办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升核心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开展“人社服务标兵”主题宣传活动,建立健全人社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评价,建立差评和投诉问题的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不断加大行风建设重点问题整改力度,用好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加强警示教育,及时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加强宣传引导和舆情监测,对出现的行风舆情迅速反应、妥善处置。
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全市人社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保持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总体稳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继续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方向,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协作机制,推进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返乡创业园区,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出的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农村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支持市县合理增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技工院校,实现乡村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实施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
第八章 坚持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国之大者”,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一节 强化系统党组织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引领,不断完善党组运行机制,增强党组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建好建强基层党支部,强化基层党务工作培训,严格执行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以更高质量人社党建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二节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尽责的人社干部队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紧跟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现新作为、践行新要求,共同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人社干部赴“双一流”高校轮训机制,拓展战略视野、提升核心能力,建设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咸阳人社干部队伍。用活用好“三项机制”,深化“比学习、比业务、比作风、创一流”“三比一创”活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旗帜鲜明地为好干部撑腰鼓劲,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第三节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纪律教育,强化警示教育,不断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深化以案促改工作成果,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坚持严管厚爱有机统一,以严的纪律、实的作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人社服务。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推动未来五年全市人社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必须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性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 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人社建设部署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完善全市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领域配套性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三项”制度落实,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升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质量,完善公职律师、法律顾问制度和行政应诉工作制度。制定实施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八五”普法规划。
第二节 强化财力支持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重大项目实施,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正常运转。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 加强监测评估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年度计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突出规划重点指标的考核评估,落实好全省评估指标体系量化标准。加强评估平台和评估分析信息化建设,提高分析结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四节 强化实施保障
结合全市人社年度高质量发展工作安排,加强年度计划的编制实施,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各市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规划,紧跟规划实施进程,加强成果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