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情文化 » 地情研究

        饱经沧桑的昭陵六骏

        时间: 2022-08-11 15:41:20
        来源: 礼泉县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
        责任编辑: 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字体: 打印

        昭陵六骏是指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它们是六块各宽约200厘米,高约150厘米,厚约35厘米的骏马浮雕石屏。普遍的说法是,它们是贞观十年唐太宗埋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后,诏令阎立本(世传)把他(唐太宗)在战争中骑过的六匹立有战功的骏马描绘成形,并亲撰铭赞,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命匠工采用高肉浮雕法镌刻而成,分两行立于昭陵北阙,石刻骏马头皆朝南。这组作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千余年来,我们的祖先对昭陵六骏倍加呵护,热情讴歌。杜甫在《行次昭陵》诗中写道:“玉衣晨自举,石马汗长趋。”宋人张耒对昭陵六骏原型战马的丰功伟绩更是心驰神往,挥毫而就《昭陵六马》诗,气势磅礴:

        天将铲隋乱,  帝遣六龙来。

        森然风云姿, 飒爽毛骨开。

        飙驰不及视, 山立伊莫回。

        长鸣视八表, 扰扰万驽骀。

        秦王龙凤姿, 鱼马不足摧。

        腰间大白羽, 中物如风雷。

        区区数竖了, 缚取如提孩。

        手持扫天帚, 六合无尘埃。

        艰难济大业, 一一非常才。

        惟时六骏足, 绩多英卫陪。

        功成锵八鸾, 玉辂行天街。

        寂寞昭陵阙,  古石满苍苔。

        明代关中发生过四次六级以上大地震,碑碣多数倒仆断裂,昭陵六骏也不例外,但震后当地官府和民众,都能积极出资捐款,扶置六骏,并修建庑房,予以保护。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昭陵博物馆在对现存昭陵北阙的六骏底座进行考古研究时,通过对底座上下两面打磨平滑程度及倒棱的判定,发现六骏底座早年即被上下倒置,即唐时的正面,现在做了底面。对此惟一的科学解释是,明代关中大地震时,由于每块重达3.5吨的六骏石屏左右摇闪,其榫与底部铆口均因挤压而损坏,重新扶置时,为了将其固定好,只好将底座正反调整,使底面做正面,再在新调整后的底座上重新凿槽。大概就是因为这次扶置工程,使位于东列的青骓与什伐赤两骏的位置可能发生了错位。从马名上来讲,东列最北端的是什伐赤,北起第二的是青骓,这是从来都没有疑义的。问题出在,由于刊刻的骏马石屏上没有马名,可能把本该叫做青骓的石屏放在了什伐赤的位置上,而又把叫做什伐赤的石屏放在了青骓的位置上,由于青骓和什伐赤两骏本来刻得就十分相似,惟个别细部有异,所以,错位的可能性极大。这一问题是怎样发现的?日本有位学者叫足立喜六,他在1906-1910年之间考察了当时还立于昭陵北阙的昭陵六骏,回国后编着《长安史迹考》,1933年在日本出版,1935年9月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足立喜六当时对昭陵六骏进行了拍照,且将东列三骏拍于一张底片上。后来人们才发现,足立喜六所拍照片上的青骓与什伐赤,和游师雄刻的《昭陵六骏碑》上的青骓与什代赤,正好相反。照相是现代科学技术,而慕刻是传统工艺,所以,人们最初普遍认为,一定是游师雄当年疏忽,将两骏位置刻错。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对明清重新扶置六骏工程的认定,人们开始坚信游氏《六骏图碑》的准确性。当然,孰是孰非,应当继续探究,或许有朝一日,会有新的考古资料帮助我们很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

        昭陵六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甚至地震摧残,鞍鞯的细部,所中之箭早已模糊不清,但它依然坚强地岿立昭陵北阙。令人痛心的是,上个世纪初,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却流落到国外,其余四骏差点也遭到同样的厄运。考究这方面情况的论文有数家之多,宋联奎《苏庵杂志》、郗林《关于昭陵六骏被盗真相的几个问题》 、周秀琴《昭陵两骏流失始末》等都有重要的线索披露和独到的见解,但诸家之说不能统一。现据诸家之说,勾勒其概况:

        民国初年(1913年前后),德国文化商人格鲁尚指派戈兰兹,前来昭陵盗窃六骏石刻,即盗得飒露紫的拳毛騧,但在运出昭陵时,被当地群众发现,并将石刻推到山崖下,结果石刻遭损。残破的两骏被陕西军阀张云山所得,安置于督署(俗称南院)。后来,陆建章督陕,将两骏移置北京,遂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所得。袁克文渔色占媛,手头紧缺,便将两骏卖给文化商卢芹斋。卢芹斋将两骏展转运至美国,后以12.5万美金卖给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16至1918年之间,不法文化商人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之父,又来昭陵盗窃剩余四骏。经办人谎称将石马运至西安保存,但醴泉绅士很不放心,便一直跟随运载大车。这帮人沿渭河行至西安城北草滩时,将四骏分别装箱,准备由水路运走。(2004年,笔者访问昭陵北麓高尧村76岁的高立忠老人,他说其父在世时曾告诉他,民国五年到七年间的某一年,一伙人来昭陵装运剩余四骏,在现场将四骏打碎装箱,搬上大车运走。此说似乎更可信)醴泉人见状立即向省议会报告。这时驻防渭河北岸与北洋政府对立的靖国军也闻知此事,遂出布告,声讨陈树藩盗卖国宝。陈树藩得知其父干此勾当,遂将父亲下人痛打一顿以正视听,并命将四骏运至西安图书馆保存。1949年,西安图书馆将四骏移交陕西省博物馆,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四骏幸得保存下来。

        昭陵六骏中的四骏,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每天都在接受国内外游客的瞻仰,但是,另外两骏却在大洋彼岸,不知何日才能回到故土。据《中国文物报》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曾向全美社会广泛征求访华所带礼物,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上书美国务院建议以昭陵两骏作为访华礼物,引起美国当局的高度重视,后来因为有不同的声音而放弃。现在,中美双方学术界权威人士,就昭陵两骏回国问题仍在不断接触中。2001年10月28日,我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昭陵六骏》特种邮票,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昭陵六骏这组国宝重器的崇敬与爱戴,也寄托了我们急切盼望昭陵六骏早日“合家欢聚”的强烈愿望,相信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