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婆姨们做针线活都要用到顶针,它是缝补衣裳或纳鞋底时必备的小工具。金属材质,外表镀一层闪亮的黄铜色或银色,箍形,接口处有很细的缝隙,可根据指头粗细收拢或放大。顶针表面布满密密匝匝的细小坑洞。一般戴在中指上使用,缝补衣物时钢针遇到阻力,便可用顶针顶住针尾部,针鼻儿抵在小坑底部,手指随着手腕往上用力,钢针就能轻松穿透衣物,既避免了手指受伤,又大大提高了做工效率。
“红头绳儿雪花膏,针头线脑顶箍子……”,每到农闲,肩挑背扛的货郎,用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拨浪鼓声和一声声悠扬的吆喝,走街串巷招揽生意。顶箍子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顶针,两双破塑料鞋底可以换一枚金光灿灿的新顶针。
那些年家里的鞋帽衣服被褥,都是一针一线缝制的,而要缝制这些衣物被褥,一枚小小不起眼的顶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衣物比较厚实时,用力时难免会被针屁股扎了手,必须要借助顶针才能轻松穿过去。
针线活里最苦最累的当属纳鞋底了。若是没有顶针,一针也没法穿过去。一层一层的袼褙叠加起来,鞋底起码有一指厚,要是冬季的棉窝窝,鞋底还要厚实得多。每次都先要用锥子使劲把鞋底扎透,拽出锥子,再凭中指上的顶针把钢针顶过厚鞋底,等针尖露了头,再用牙齿咬着把针拔出来,顶针每顶过一针,都要将麻绳缠绕在手臂上使劲绷直勒紧,针脚越密,勒得越紧,鞋子就越经久耐磨。
时间长了,顶针磨得油光锃亮,局部小凹坑都似乎磨平了,使用时偶尔会打滑。也有的凹坑被针尾顶穿成了眼儿,泛着透亮的光。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针线活的越来越少,也没有人使用顶针了。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顶针,随着那些远去的记忆渐渐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