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本站支持IPV6
        首页>走进咸阳>咸阳印象

        咸阳往事:拧耱

        时间: 2022-08-10 08:26:37
        来源: 咸阳日报
        作者: 刘志洲
        责任编辑: 卞莉莉
        【字体: 打印

        拧耱,是咸阳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也是一种非常苦的体力活。虽说头脑聪明的人一两天就学会了,但要想做出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的好耱,却不是件容易事。拧耱的主要工具有镰刀、斧头、刀子、锯、大剪刀等,工序一般可概括为选、打、熏、编、整、压。

        先选材做框架,也叫打耱脊,所用的材料是山上砍来的杂木。选质地比较硬的杂木,锯成宽约5厘米的木条,套上铆,横三根竖三根,做成一个“由”字状的框架。

        框架做好之后,就要安耱齿,普通的中号耱一面大约有50根藤条,正反两面有近100个耱齿。耱齿用的材料是从山上砍来的藤条,多是耐贫瘠的荒山野地里生长的野酸枣树枝。选藤条也有讲究,首选那种实心质地韧性大的,最好是直径在10到20毫米的藤条,剪去多余的杂枝。因为藤条的质量直接影响耱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要根据粗细进行分类,用来编大小不同的耱。藤条选好后要适当熏烤。趁刚刚砍回来的藤条还有水分,如果水分不够,还要在水里浸泡12个小时以上,然后在炭火炉中熏烤软,编入框架之中。熏烤藤条不能直接放在火上,这样会造成受热不均,皮焦里生、外软内硬,编的耱不结实,容易折断。有经验的老师傅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土火炉,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藤条,下层生火,可以让藤条内外均匀受热。还要文火慢慢熏烤,大约熏烤一小时,藤条就会变得更加柔软,韧性更强了。

        将熏烤好的藤条取出,用榔头砸七八下,把藤条中部砸裂,这样拧耱时藤条才不容易折断。砸时力度要轻重适当,砸得太轻藤条扭不过来,太重又容易使藤条开裂过大,不耐磨损,使用寿命减少。

        砸好后,以“8”字形交叉编在框架上,遇到不齐整的,还要用刀剪修一下,让藤条的弯度和其他的一样平整。如果耱齿不够平整,会让土疙瘩不容易碎,影响使用效果。把这些耱齿全部编进框架后,再用锤子把耱齿砸得紧密一些,让藤条尽量靠紧。如果耱齿太松散,用几次就会散架。

        耱齿编好后,要把长短不一的耱齿修整齐平,用专用的大剪刀剪掉多余的部分。最后,按照尺寸用锋利的斧子削出耱“牙”,放置在阴凉平整的地方,上面盖一层木板,木板上再放些石头等重物,使之保持整体上的平整。阴干几天,就可以使用或销售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机械逐渐普及并代替了人力畜力,人们对耱的需求越来越少,拧耱这种老手艺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 咸阳市大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6104000004 技术运维电话:029-33123036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001号

        陕ICP备14005205号-1

        咸阳市政府网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