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在咸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咸阳市代市长 姜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三个过千亿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顺利实现。完成生产总值1098.7亿元、增长14.5%,规模工业总产值1334.5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0.5亿元、增长3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6亿元、增长18.5%,财政总收入135.3亿元、增长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5亿元、增长3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914元和5056元,增长15.3%、20.2%,人口、就业、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咸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十五”加快1.4个百分点;总量是“十五”末的2.5倍,我市成为全省继西安、榆林之后第三个过千亿的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44∶35调整到19∶52∶2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4.4倍、3.9倍,全市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90亿元,是“十五”的4.7倍。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51.1亿元。福银高速咸阳段、引石过渭及大唐彬长电厂、天宏多晶硅、延长子午轮胎和大佛寺、亭南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西(安)平(凉)铁路、咸(阳)旬(邑)高速、机场二期扩建以及兴化大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建设。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1254.4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总产值达到336.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业以及蔬菜的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畜牧业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0家。6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4万户17.1万贫困群众搬进新居,其中,“三告别”工程搬迁贫困群众2.6万户11万人,旬邑县率先基本实现“三告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亭口水库、柏岭寺水库等先期工程启动建设,解决了139.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灌溉面积23.5万亩。造林绿化165.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城市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城镇聚集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主城区、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82.5平方公里、192.4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32.5平方公里、48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5平方米,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集中供热率达到43%以上。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8天,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9.4万农民已按新政策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6%,比“十五”末提高7.8个百分点。
——板块经济加速崛起,县域经济迅速壮大。完成了泾渭新区的战略策划和总体规划;兰池大道全线贯通,渭河横桥即将建成;渭河生态景观带、秦汉大道、上林北路等工程全面启动。沣渭新区(咸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实行高新区与秦都区合作共建机制,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彬长旬能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平均规模达到63.3亿元,是2005年的2.8倍,10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民生八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05.7%、300%、14.8%、72.6%、192.2%。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4.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12.9万平方米,解决了1.52万户困难家庭及1.49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4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稳定在9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是“十五”末的2.2倍。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免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162.4万平方米,高中标准化建设完成投资7.7亿元。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69.3%。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28项、省部级180项、国家专利4100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试点工程、“两馆一站一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规范化农村卫生室333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29‰以内,我市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称号。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连续7次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市。大力精文简会,深入推进bet3365标准版_365bet足球_365登录平台公开,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办事效率、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完成16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31户企业改制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8.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林权流转等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存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单位全面实现药品“三统一”,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较改革前下降30%。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16.6亿美元,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1户,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深切地感到,这五年是咸阳历史上开发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城乡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社会和谐局面保持最好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驻咸部队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人均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群众收入水平还不高,欠发达的市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层次还比较低,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城市化水平低已成为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明显短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法制政府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地区的重要时期。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以及省市共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我市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发展思路,围绕“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的总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全面小康咸阳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十个翻番”。即: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0元;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0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7亿美元,年均增长18%;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年均增长15%,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战略,按照“大区域谋划、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医药、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商贸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年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的企业集团分别达到8户和10户,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富民、蔬菜增收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水利、电力、道路、信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抓住国家出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北部革命老区建设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三告别”工作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双百工程”,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努力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融入大西安、建设新咸阳、迈向国际化”的思路,着力推进西咸一体化,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按照扩大规模、增强功能、提高聚集能力的要求,全力加快县城建设,兴平、乾县、三原城区人口均超过20万人,彬县、泾阳、礼泉、武功等县城区人口均超过10万人。启动“百镇开发”工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镇常住人口平均达到1万人以上,一般小城镇达到6千人以上,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超过70万人。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基础保障能力。以大投资、大建设推动大发展,五年招商引资完成投资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抓好西(安)平(凉)铁路、西(安)银(川)客专、西安地铁一号线咸阳段、西安北客站至机场至咸阳和泾渭新区至兴平的轨道交通、咸(阳)旬(邑)高速、合(阳)凤(翔)高速咸阳段、西咸北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东庄水库,建成亭口、柏岭寺、红岩河水库等工程,进一步加大电网和电源点建设力度,新建一批重大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兴化大化工、延长子午轮胎二期、陕西有色集团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度,促其早日建成投产;扎实做好陕煤集团和神华集团180万吨甲醇、68万吨烯烃和长庆石化1000万吨扩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强力推进板块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南部渭河北岸兴平至泾渭新区50公里城镇群、产业带和北部彬长旬能化工业、循环经济基地为重点,做大做强板块经济。把泾渭新区建成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把沣渭新区(咸阳部分)建成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环保产业基地,把高新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彬长旬能化基地建成关中能源接续地和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整体谋划主城区西扩战略,以五大板块的崛起,支撑全市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创新型区域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大机遇,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建设为纽带,有效整合军工与民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启动以引进千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人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活人才创造活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提升咸阳软实力。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产业,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把咸阳建成陕西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特色城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继续推进天然林、三北防护林和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西汉帝陵绿化工程及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咸阳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投入200亿元用于改善民生,新增加13类项目进入民生工程领域,确保民生改善走在西部前列。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支持在咸高校发展,建设具有咸阳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创业,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有效解决中低收入户和特殊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0%。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扩大对外贸易,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的要求,调结构、强板块、促统筹、惠民生,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奋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财政总收入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
(一)强化工业主导,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坚持高效利用和深度转化的方针,推进煤炭开发向下游产业延伸,做大做强能化产业;以发展汽车配件、煤矿机械、通用航空零部件等为重点,积极吸引省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咸设立生产基地,引导军工企业大力发展民用产品,推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支持彩虹集团转型升级,加快高新区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的开发步伐,努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制定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组建纺织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启动纺织工业园建设,推进纺织产业改造升级;出台医药产业扶持政策,调动医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提升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益海嘉里、伊利集团在咸发展,培育食品产业品牌,推进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泾阳冀东、礼泉海螺、乾县众喜等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材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天宏多晶硅二期、陕西有色新能源产业园以及彩虹光伏玻璃新生产线、秦都多晶硅铸锭等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各种形式的创新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强化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和转化,推进军品民品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开发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支持紧密结合,加快科技资源转化,推进科技示范市建设。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放开、放活”的原则,除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上规定之外,市、县两级针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限制性政策和规定一律废止,真正让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放心经营、放胆发展。不断创新市信用担保公司信用结构,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用足用活国家金融政策,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包容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年内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9%。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农业四大产业提升工程和百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00万吨;新建杂果经济林20万亩,建设万亩生态果园20个,苹果优质率达到80%以上;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30个,新建万头生猪专业村5个;新增大棚蔬菜4万亩。抓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努力提升咸阳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年内新增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市级示范合作社100家以上,推动农产品资源优势向食品工业优势转化,实现农产品多环节增值。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今年作为水利建设年。启动实施渭河全线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泾河、沣河、冶峪河、三水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加快亭口、柏岭寺、红岩河水库工程建设,抓好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做好东庄水库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向纵深发展,增加群众的经营性收入。全面落实种粮直补、抗旱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继续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不断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启动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双百工程”,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扎实推进“三告别”工程,完成2万户、8万人搬迁任务。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增加群众的土地收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的目标。
(三)强化项目支撑,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高幅增长
狠抓重点项目扩投资。今年继续安排100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797亿元,年度投资432亿元。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抓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促开工、促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招商引资扩投资。紧盯中、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动态和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区域产业转移动态,围绕新区开发建设、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等方面,创新招商方式,开展驻点招商,努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
紧贴政策扩投资。准确把握国家的投资重点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等领域倾斜的政策取向,深入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积极加强与中省各部门衔接汇报,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计划盘子,争取中省更多的投资支持。从今年起,对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争取中省投资和专项补助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争项目、争资金。
打造融资平台扩投资。不断整合公共资源,扶持市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做实做强。加快咸阳渤海创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鼓励引导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融资规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BOT、BT等融资方式,制定城建投融资规划,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形成“规划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集中组织实施一批城市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万亩水面、万亩绿林、万亩花卉”工程,抓好西汉帝陵遗址公园绿化景观林带、渭河、沣河两岸林带及两寺渡公园等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出租车运营管理,启动人行天桥工程,规划城市快速干道和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环线道路,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成拆迁面积11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吸引投资建设城市综合体。建成市广播电视中心。启动咸阳博物院、青少年宫、科技馆建设工作。重视人防(民防)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城市管理各项制度,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市民文明教育,巩固提升“双创”成果,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综合竞争力。
提升城镇聚集带动能力。以县城和省市级重点镇为示范,启动“百镇开发”工程。整合住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专项资金,加快县城和镇所在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支持有条件的镇发展工业园区,带动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壮大,提高城镇聚集带动能力。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切实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子女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工作顺利开展,年内力争16万农民进城落户。继续抓好在重点镇为基层公职人员和农民建设普通商品房小区试点工作,适度合并自然村,大力发展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升等改造县乡公路,分期分批硬化村庄道路。开展“千名农村基层干部统筹城乡发展大培训”活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五)突出重点板块,打造区域发展增长极
加快西咸新区建设。把今年作为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咸阳部分)建设上规模、出形象的关键一年。全面加强新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策划包装、招商引资等工作,确保新区开发建设取得全面突破。泾渭新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渭河横桥建成通车,上林北路、秦汉大道、兰池二路、规划展览中心年内建成,拆迁安置小区和正阳大桥开工建设,秦咸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把生态建设放在沣渭新区(咸阳部分)开发建设的突出位置,启动沣河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一流滨河生态新区。聚集现代服务产业,构建高档亲水居住组团。集中实施白马河路、上林南路、西咸大道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新区由西咸大道两侧向纵深开发,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
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发挥高新区与秦都区共建优势,以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投资额度大、研发能力强、高端人才密集的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项目入区发展,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启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相关工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全力加快彬长旬能化基地开发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基地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以规划为引领,以转化为前提,以基础为支撑,以园区为承载,以环境为保障,努力实现能源化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在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成胡家河、姜家河等煤矿,加快彬长煤电化一体化、大唐彬长电厂二期、彬煤集团100万吨煤基二甲醚等项目建设,全年基地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启动主城区西扩战略。以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为依托,整体谋划主城区西扩战略,加快咸兴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兴平与主城区融合发展。
(六)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产业。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抓好重点景区的整体规划,引进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投资,加快唐乾陵大景区、咸阳博物院、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等项目建设,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增长2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促进空港物流产业园提速发展。加快泾阳原点新城家居产业园、秦都汽车产业园以及2个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金融保险、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要求,加快提升商贸、宾馆、餐饮、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消费快速增长。新建改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努力改善购物消费环境。继续抓好“万村千乡”、“新网工程”、“乡镇超市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不断完善市场网络体系,提升农村市场消费能力。认真落实中、省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抓好“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建材下乡”等活动。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大力培育教育、体育、保健等新型消费业态,引导消费升级。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市场违规违法行为,加大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力度,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
(七)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节约集约发展。综合运用工程节能、技术节能和合同能源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加大对高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快节能技改步伐,努力降低能耗。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严格项目用地审批,确保依法依规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
实施生态再造。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北部台塬沟壑区、国省干线公路以及渭河、沣河、泾河综合治理为重点,把植树造林、生态再造与发展杂果林、生态休闲、种苗花卉、林下资源等产业结合起来,年内建成营造林32.5万亩、道路绿化300公里,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示范村100个,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强化生态治理。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加快省再生资源产业园发展步伐。抓好电厂脱硝设施建设,2012年前所有电厂发电机组完成脱硝设施改造。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高度重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积极组建镇村两级垃圾收集管理队伍,分期分批为每个镇配发垃圾运输车,建立起“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尽快改善农村生态卫生环境。
(八)实施“十大工程”,着力改善民生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今年市上新增财力将主要用于民生,以实施创业就业、农村“三告别”、公共卫生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群众创业、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满怀真情地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基层特别是纺织行业的职工工资。加强职工权益保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各级政府分级负担机制,力促扩面、征缴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两年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全覆盖。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机制,今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分别提高80元。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制度,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
三是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强校舍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学校取暖设施建设。今年按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的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学前教育普及工程,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尤其是县镇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提升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及调解组织的服务管理能力,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加大群众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包案制度,实行严格的信访案件限时办结制度。完善舆情、情报收集、研判、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维稳应急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切实做好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兼并重组、相互参股等途径,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股权多元化。全面完成撤乡并镇工作,切实做到平稳过渡。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视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协)会的合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外贸企业增加出口,扩大市场份额。加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力度,年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2亿美元,不断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四、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以开展“为党旗增辉、为发展服务、为百姓造福”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倡导良好学风,进一步健全公务员学习、培训、交流制度,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办好咸阳大讲堂,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科学决策。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坚决维护市委的权威,坚决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向市委请示汇报,把政府工作置于市委的正确领导之下。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全市人民的社会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提高执政水平。
三是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抓到底的精神,干实在事、说实在话、做实在人。切实减少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多做事、少务虚,用更多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形成“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的良好政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和法制建设,强化行政问责,搞好效能监察,推进依法行政。
四是敢于负责。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想问题、谋发展、求突破,不怕矛盾、直面困难,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五是清正廉洁。政府全体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淡泊名利,公道正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事。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源头治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努力建设治政从严、行为规范的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十一五”的发展成就让我们信心百倍,“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令我们无比振奋。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咸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