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政发〔2022〕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6日
咸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魄、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市民主动健康的重要途径。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及《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全力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为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三)有效扩大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结合“十四五”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动落实市级“六个一”(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育公园)、县级“七个一”(体育场、体育馆、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游泳池、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国民体质监测站)、镇/街办“三个一”(篮球场、健身房、健身器材)、村/社区“三个一”(篮球场、多功能活动室、健身器材)要求,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建设,着力打造城市体育综合体。将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咸阳段建设与城市发展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结合,建设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以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加快推进咸阳湖两岸体育公园提升改造,提升完善咸阳湖全民健身长廊;建设渭柳湿地全民健身中心,打造国际轮滑全项目训练场地;建设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区域的健身步道,着力打造户外徒步运动休闲健身旅游为一体的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城市社区、镇村器材配送工程,提高群众身边健身器材覆盖率。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加强配建情况验收监管。新建或改扩建的场地设施要统筹考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诉求,争取配备适合全年龄段人群使用的设施设备。鼓励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承接各种赛事活动,加大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支持学校、企事业单位场馆设施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
(四)丰富群众赛事活动内容内涵。持续完善咸阳渭河国际风筝节、中国杯陕西咸阳城市定向赛、咸阳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固化品牌赛事办赛机制,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与品牌赛事融合力度,以品牌赛事带动全民健身,增加赛事辐射效益,彰显咸阳体育特色。持续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三级联赛,积极推广工间操等健身活动,引导各类人群参与体育锻炼。大力开展球类、游泳、路跑、骑行、徒步、棋类、门球等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武术、太极、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运动,大力推广风筝、定向、轮滑马拉松等特色项目,传承咸阳体育文化基因。开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创建活动,支持各县区举办展现地域特色、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特色赛事活动。大力推广冰雪、水上、山地户外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和时代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结合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等创新实施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身指导服务,提高群众科学健身素养,提升健康水平。发挥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作用,建立完善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系统,各级体育部门要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及时协调完善体育、健康相关政策。积极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省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落地支持。继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合理加大培训投入和扩大队伍规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健身讲堂,指导群众进行居家健身,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健身理念、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建立一支由优秀运动员、青年学生、体育爱好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组成的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咸阳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六)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坚持管行业与管党建相统一原则,进一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4+X”模式,加强市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四个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支持市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区)下沉,进一步健全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合理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健全评估考核机制,着力探索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市级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七)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健身健康的关注,切实解决健身实际难题,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关注保障重点特殊人群健身需要,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对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落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要求,落实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要求,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进行体育干预,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加强学生基础体能,帮助孩子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高健身设施器材、健身场所适老化程度,举办适宜于老年人参加的赛事活动,鼓励老年人有组织开展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开展举办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鼓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购置健身场地设施,建立健身组织,满足职工的健身需求。倡导其他企业发挥作用,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开展经常性健身活动,主动促进员工健康水平。结合农民丰收节、妇女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
(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体育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体育消费规模。积极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消费新空间。大力发展定向运动、风筝、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瑜伽等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徒步、自行车等户外运动和AI健身等体育产业。加快成立咸阳市体育产业发展公司,积极拓展赛事运营、体育设施建设、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等业务,带动全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市场环境,着力引进一批知名体育企业,孵化一批优质体育企业。
(九)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建设力度,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推动体医融合,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推荐范围,对符合规定的运动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鼓励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进体旅融合,梳理咸阳市现有文化与旅游资源,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
(十)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咸阳体育故事,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办好《我爱体育》电视栏目和咸阳日报《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体育专栏。办好“最美咸阳体育人”评选活动,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正能量。定期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赛,为达标者颁发证书,激励更多人关注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推动尚未创建省全民健身示范县的地方加快开展创建工作,调动全社会支持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结合咸阳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国内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国际国内交流。
三、保障措施
(十一)发挥各级领导机构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市、县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及时制定出台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市、县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要加强对制约本级全民健身工作的重难点问题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加强对实施计划施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跟踪问效。各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的组成部门,要落实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要求,在职责范围内全力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十二)加大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市、县两级政府要继续落实好全民健身“三纳入”要求,特别是做好经费纳入,确保年度经费中健身设施建设经费、群众赛事活动经费、组织体系建设经费、健身指导宣传经费门类齐全,各项应尽职责均有保障。结合全市实际,研究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和投入机制,确保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发展。
(十三)落实全民健身安全措施。落实中、省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安全管理要求。市县两级体育部门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定期开展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督促相关负责单位或人员加强对所负责的全民健身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督促有条件的健身场所,配备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和具备急救技能的人员。落实赛事活动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应急预案和现场组织指挥,严格执行特殊情况熔断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十四)推广健身服务智能应用。推广居家健身,推动线上智能健身和赛事活动开展。支持传统品牌赛事增设云赛事活动,创新赛事举办模式。加强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场所、体育社会组织、赛事活动等各类资源线上服务平台建设,以线上服务向健身群众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服务需求,推动健身指导服务规范化、智能化、便捷化。
附件:陕西省市、县、镇、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附件
陕西省市、县、镇、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一、市级“六个一”标准
各设区市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一个体育公园。
二、县级“七个一”标准
各县(区、市)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一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一个体育公园、一批健身步道(总里程不低于300千米)。
三、镇级“三个一”标准
各乡镇、街办配备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或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小型室内健身房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一套健身器材。
四、村级“三个一”标准
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乒乓球或棋牌室)、一套健身器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