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市坚持“规模扩张、提质增效、强壮链条、保障安全”思路,咬住生猪产能建设不放松,抢抓生猪生产盈利等有利时机,认真落实中省生猪产能调控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推进生猪产业优结构、稳产能、促转型,全市生猪基础产能处在合理水平,生产形势积极向好。2022年6月底,我市生猪存栏106.6万头,同比增长0.34%;能繁母猪11.5万头,与去年持平;生猪出栏88.8万头,同比增长10.7%;猪肉产量6.8万吨,同比增长14.9%。生猪价格触底快速回升,养殖效益扭亏为盈,目前全市活猪平均价格22元/公斤,同比上涨38.9%;猪肉平均价格33元/公斤,同比上涨14.5%;猪粮比价7.1﹕1,每出栏1头生猪平均盈利600-800元。
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立足区域优势,统筹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主要打造以泾阳、三原、淳化等县为核心的东部饲料兽药投入品板块,以兴平、乾县、礼泉、秦都等县市区为核心的西部屠宰加工物流销售板块以及南北融合全域生猪养殖板块,重点促进生猪养殖从南向北转移,南部以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为主,北部以规模扩张、板块推进为主,生猪全产业链提档升级、集群发展不断壮大。
二是种猪繁育能力不断提升。加强陕西正能等优良种猪引进,建立健全系谱档案,加快引进品种本土化、老品种改良化。依托温氏、正大、新希望、正能等龙头企业,加强种猪场、种公猪站提质增效建设,开展现代繁育技术扩繁,提高供种规模和水平,促进良种供应与产能相适应,健全“原种场—扩繁场—商品代场”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安全高效良繁体系。依托兴平市种猪示范场、武功太香猪繁育基地等,加强关中黑猪、八眉猪等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繁育与开发利用,加快太香猪等培育,提高地方品种种群规模和种质水平。全市现有种猪场25个,年供种(仔)猪150万头。
三是标准化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外引内联、扶优扶强”原则,把牢产能调控基地“基本盘”,发展壮大了温氏、正大、新希望、双汇等一批龙头企业,夯实63个中省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强化龙头示范引领,以大带小、抓大不放小,充分利用“五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荒舍)扩能,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广“四统一保”“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化繁育、专业化扩繁、专业化育肥”“自繁自育”等模式,应用“繁育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现代化养殖水平。目前,全市规模化猪场704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48个,养殖规模化率70%。今年全市计划建设规模猪场23个,完工10个,开工建设13个。
四是屠宰加工销售能力不断增强。做强兴平食品产业园等屠宰加工优势区,补齐北部屠宰加工短板,引导屠宰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扩能提质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渠道,加快淘汰屠宰加工落后产能,促进屠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优势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转移,推进“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连锁经营、品牌销售”一体化发展。今年全市计划建设生猪屠宰场3个,已完工3个,三原得利斯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及其制品加工一期项目基本建成,武功渭河桥屠宰场和淳化城区屠宰场升级改造完毕。猪肉制品精深开发、品牌建设深入推进,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附加值不断增加,双汇、博瀚、顺源、久香、路大路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打造了双汇冷鲜肉、双汇火腿、得利斯火腿、宴友思食品、博翰猪肉等品牌,“关中黑猪”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五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依托中省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其整县推进、健康养殖、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重点加快实施旬邑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引导养殖企业建设花园式生态养殖场,强化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畜肥果”“畜肥菜”“畜肥粮”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我市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98%,粪污综合利用率92%,畜果菜粮有机结合、产业联动、生态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疫病防控屏障有效建立。牢固树立疫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意识,时刻绷紧疫情防控之弦,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防疫主体责任,全面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无疫小区建设、强制免疫、清洗消毒、检疫监管、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旬邑县、长武县生猪及其产品运输指定通道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疫病防控把关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全市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为生猪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保驾护航作用。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年度目标,加强服务指导,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强化生猪产能调控,加快链主企业培育引领,扎实做好疫病防控,稳定好我市生猪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和“压舱石”,为全市农产品稳产保贡献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