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多发广发等多重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持续巩固经济平稳增长基础。全市经济承压前行,呈现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根据市(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8.05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36.67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072.83亿元,增长3.8%。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蔬菜水果丰收增产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3.80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农业增加值347.13亿元,增长3.7%;林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13.5%;畜牧业增加值55.85亿元,增长5.1%;渔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5.75亿元,增长10.3%。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81.92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夏粮产量93.07万吨,增长1.8%;秋粮产量88.85万吨,下降1.4%。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74.95万吨,同比增长4.4%;水果产量505.59万吨,增长3.3%。全年肉类总产量15.81万吨,增长2.9%;牛奶产量24.61万吨,增长3.3%。截至12月末,全市生猪存栏133.42万头,同比增长2.3%;牛存栏13.41万头,增长0.8%;羊存栏41.57万只,下降2.9%。
二、工业运行缓中趋稳,能源工业带动明显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6%,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3.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1.8%,制造业增长4.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3%。
分支柱产业看,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能化、建材和食品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10.9%、8.3%、4.6%和1.7%,医药和电子工业分别下降8.8%和18.2%。
分行业看,34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增加值实现增长,21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0.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3.1%,金属制品业增长25.7%,汽车制造业增长16.4%,纺织业增长10.1%,食品制造业增长8.4%。
分产品产量看,107种主要工业产品中69种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液晶显示模组、商品混凝土、电子元件和原煤等产量分别增长39.4%、28.2%、14.4%、10.1%和5.4%。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6.5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利润总额185.2亿元,下降15.2%。
三、建筑业生产加快,签订合同额快速增长
2022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17.94亿元,同比增长9.0%。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10.69亿元,增长9.5%;建筑业企业191个,较上年增加14个,增长7.9%;企业签订合同额2470.14亿元,增长17.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292.08亿元,增长17.2%。
四、服务业发展韧性增强,重点行业支撑有力
全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9.3%,8.6%和6.0%,分别高于全市经济增速6.1、4.9、4.2和1.6个百分点。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2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7%。
五、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文化产业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8%,居全省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8%。
分领域看,文化产业投资增长47.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1%,民间投资下降0.6%。
从项目个数看,全市在库项目4879个,较上年增加200个,增长4.3%。其中,新增项目3378个,增长2.1%;亿元以上新增项目420个,增长6.1%。
分行业看,18个行业中11个同比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60.9%,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26.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8.6%,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10.8%。
六、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35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省8.7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73.02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全省13.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5.46亿元,增长10.7%;乡村307.89亿元,增长8.5%。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33.52亿元,增长4.8%;商品零售1019.83亿元,增长11.5%。
从商品零售类值看,24个类值中17个同比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60.1%、日用品类增长3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2%、中西药品类增长27.8%。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97.94亿元,同比增长19.6%,快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速1.8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14.6%。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74.88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口89.25亿元,增长2.2%;进口85.63亿元,增长38.6%。
七、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金融活力有效释放
全年全市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58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85.18亿元,增长7.0%;非税收入30.40亿元,增长35.3%。全市财政支出492.76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2.8%、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7%。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不含外资、证券)本外币存款余额4713.82亿元,同比增长6.8%;较年初新增存款299.32亿元。贷款余额2637.06亿元,同比增长11.8%;较年初新增贷款279.04亿元。金融存贷比为55.9%,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八、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八大类价格“七涨一降”
全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0.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4%,居住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2.4%,交通和通信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4%,医疗保健上涨0.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5%,衣着下降0.9%。12月份,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
总的来看,随着防疫优化措施加快推进,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效,2022年全市经济顶住压力稳步发展,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负面影响仍然存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国内环境更趋复杂,经济持续稳增基础仍需持续巩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